空調產業“產能過剩”現象,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但這些年來總有企業在投資建廠、擴張產能,有的是產能真不夠用、有的則是市場營銷炒作。空調產業本質沒有發生改變,一些企業的投機也不曾停止,產能不是銷量、營銷炒作並不代表市場繁榮。
最近一段時間,2023年空調產業新增產能2000萬套一事,登上“行業熱搜”。引發了不少家電企業,特別是家電經銷商的關注。
這一現象受關注背後,是很多家電品類陷入發展低迷時期、很多家電廠商遭遇經營困難、賺錢艱難之際,卻讓不少人發現:空調行業是不是隱藏著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可能?
可以肯定的是:空調產業的產能擴張,並不代表空調市場規模和用戶需求的增長,隻是一部分企業的營銷手段,以及一部分企業發展壯大之後的產能補充,疊加之後成為今年市場的群體現象。同時,空調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早就存在並一直在惡化,還有企業在進行擴張產能是因為個體的需求,而不代表產業的整體走勢。最重要的,則是因為產能隻是工廠的設計能力並不代表實際的產量、銷量,更不反應最終的用戶需求量。
源起:不少企業擴張空調產能
2023年市場開局以來,空調產業出現了一輪企業擴張產能的現象,並引發了不少社會輿論和媒體的高度關注。
梳理公開資料可以看到,月兔空調在福建寧化基地之外,又在安徽馬鞍山建設新基地,不過這個基地已經啟動數年,隻是因為去年空調市場高溫帶來的商機,選擇在今年空調渠道商家開盤之際再啟新基地。此後,包括廣東美博旗下的樂京空調,在安徽安慶投資的空調基地也投產運營,由榮事達空調與五星控股旗下的匯通達合作的中匯達空調產業園也在江西共青城投產。
此前的2022年底,品牌授權經營的飛利浦空調,在中國首個產研基地也在安徽滁州投產,接下來包括TCL空調武漢智能製造產業園也將迎來開工典禮。如果再算上一些“周期性”運營的空調小工廠,業內人士估計2023年空調行業新增產能超過2000萬台,最高可能會達到2500萬台。
對於這些空調企業擴張產能的原因,剛各不相同。有的就是過去沒有生產基地,如今建立自有基地,比如飛利浦空調;有的並不是生產能力完全不夠,而是生產基地布局不合理,直接帶來的經營成本高,導致萬一遇上高溫引發的空調銷售旺季,時間短、需求旺,一旦原材料供貨或者物流運營不及時,就會錯過。比如說TCL空調、樂京空調等。
內因:產能與市場不是一回事
對於社會人士來說,看到的隻是空調產能早就過剩,但2023年空調產能還要新增2千萬台以上,這是不是表明空調市場仍然隱藏著巨大的商業機會。對此,家電圈想說,產能不是產量,更不是銷量。在今年一批空調企業擴產能背後,不隻是他們眼中看到的機會,還有他們會習慣性忽視的巨大風險。
首先,各個空調企業的設計產能,普遍就是一個能力的展示與營銷,意在向外界特別是渠道經銷商群體們,表明一個發展的信號。很多宣稱產能300萬台的工廠,一年出貨量可能也就不到百萬台。原因正是產能是營銷炒作,隻有產量與銷量才是真功夫。
舉個例子,有的空調企業一年銷售100萬台,但工廠產能可能會高達500萬台。原因則是,設計產能多是在員工“三班倒”或“兩班倒”狀態下,按照生產線不停、原材料供應不斷等理想狀態,實際產量可能也就150萬台。將產能轉變為產量的限製因素有很多,包括工人、市場銷售進度、原材料供應、資金等。很多企業就是炒作產能。
其次,空調行業的產能過剩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最近幾年“供大於求”商業矛盾一直存在。但今年很多空調企業還是選擇了擴張產能,本質上還是“各取所需”。一方麵,不少地方都對於空調為代表的智能製造充滿興趣,招商引資政策力度大,很多企業也是借助政策東風,以產能擴張作為渠道開盤收款的事件和手段。另一方麵,一些企業通過自有品牌、代工等業務在空調行業謀求發展,必然要通過多地建設基地的策略,解決生產經營的持續供應。
最後,對於空調企業和商家來說,產能擴張已經成為過去,如何將擴容的產能落地,變成市場銷售和用戶訂單,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手段去探索出路並尋找手段。但是,今年空調市場的走勢,很可能不如之前預期的好。
分享免責聲明:家電資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有部分內容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本站所轉載圖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業性質,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不承擔任何侵權責任。聯係方式:[email protected]
本網認為,一切網民在進入家電資訊網站主頁及各層頁麵時已經仔細看過本條款並完全同意。敬請諒解。
(责任编辑:銀川市)